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5篇
  免费   1541篇
  国内免费   2235篇
测绘学   1002篇
大气科学   1236篇
地球物理   1379篇
地质学   3919篇
海洋学   1083篇
天文学   198篇
综合类   665篇
自然地理   879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541篇
  2021年   585篇
  2020年   420篇
  2019年   572篇
  2018年   528篇
  2017年   503篇
  2016年   540篇
  2015年   546篇
  2014年   547篇
  2013年   567篇
  2012年   657篇
  2011年   577篇
  2010年   573篇
  2009年   496篇
  2008年   419篇
  2007年   384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本文通过对祁连山南部地区三叠纪沉积充填特征的研究,建立了盆地形成过程中沉积充填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联。依据沉积充填特征、构造接触关系及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祁连山南部地区三叠纪盆地具有弧后前陆盆地的构造属性;综合分析年代学、沉积物性和盆地内部填充单元的差异划分出与柴达木岛弧带和祁连山南部弧后前陆盆地相关的区域大地构造单元。认为早三叠世-中三叠世中期,南部遭受俯冲作用持续向北挤压推覆导致盆地挠曲沉降;中三叠世中期-晚三叠世中期发生弧(东昆仑-柴北缘)-陆(巴颜喀拉地块)碰撞,祁连山南部盆地挠曲沉降增大,其间形成区域性断裂和不整合等盆地记录的地质事件;晚三叠世晚期祁连山南部盆地发生过补偿陆相填充,弧后前陆盆地消亡。  相似文献   
92.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岩相类型与岩相组合分析、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以及砂体平面展布分析,结果表明:1)坳陷期Jimidi组河流相研究层段发育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可识别出垂向加积型、侧向加积型、充填型、充填—废弃型、漫溢型等5类典型岩相组合。2)揭示出Jimidi组由下至上具有“曲—辫—曲”河型转换规律,明确了构造作用所造就的古地貌背景和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总体趋势是控制河型转换的主要因素。3)河型转换的新认识有效指导了研究区曲流河型层段内连续分布的相对低孔封隔带的发现,推动了Jimidi组首口岩性油藏风险探井的部署与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93.
勉略构造带作为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的构造边界,关于其构造属性及晚古生代以来的地质背景,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在限定地层单元的最大沉积年龄、研究区域构造岩浆事件及约束构造地质背景等方面行之有效。基于此,通过对勉略带内五郎坪北侧两河口变沉积地层和侵入其中的变形花岗岩脉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2件变形花岗岩脉的结晶年龄均为406±1Ma。碎屑锆石主年龄谱分别为422~456Ma和558~826Ma,峰值年龄为441Ma和771Ma、813Ma,次级年龄谱分别为942~1495Ma和1658~2981Ma,峰值年龄不明显。依据最小一组碎屑锆石的峰值年龄(441Ma),和侵入其中的变形花岗岩脉(406±0.6Ma),限定该变沉积地层形成时代为406~441Ma(S_1-D_1)。碎屑锆石年龄谱显示该套变沉积地层物质来源较为复杂,其中秦岭造山带及扬子板块北缘早古生代、新元古代岩浆岩为其提供了74%±的物源,古老变质基底为其提供了26%±的物源。通过与区域上已有资料对比,认为勉略构造带内晚古生代沉积地层形成环境与邻区大致相同,且本次所获得的变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谱也与邻区泥盆系相似。综合认为,勉略构造带与邻区在晚古生代应属同一构造环境,晚古生代"勉略海盆"应当包括整个南秦岭。  相似文献   
94.
本文主要叙述了在开发煤矿地质信息系统(CMGIS)中的几种主要地质图件的数据存贮与处理技术。地质图件作为一种专业图件,有它特有的属性,如岩性花纹符号的大量出现,各种构造、地物等特殊线条的出现,地质曲线与文字标注的大量出现等。实践表明,采用商品化通用软件包(Auto CAD)已满足不了用户的要求,因为它缺乏地质上所需要的特殊性线型。用它编辑后的图形数据难以二次利用,图素的地质含义不再表现在图形数据库中,况且,如果图形编辑量过大,还必须考虑是否要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整或增加辅助数据,为此,用户必须在不同的软件环境下运行不同的软件和数据,造成用户学习掌握和使用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95.
流动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若干解释(1990、2000)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鲁奇  王国霞  杨春悦  曾磊 《地理研究》2006,25(5):765-774
本文对我国1990、2000年间流动人口在东、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中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福建三个亚区的分布变化以及这一分布变化与上述各地区各相关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0年中流动人口东、中、西部分布变化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变化高度一致;而10年中流动人口在东部地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福建这三个亚区层面的分布变化则与经济发展要素变化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的方面。珠江三角洲及福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流动人口的大幅增长,除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外,这可能与该区域地方社会人文等文化本底所决定的经济发展制度及习俗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6.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基础与区域发展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我国21世纪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区域发展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7.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OF SHALLOW LAKE IN THE ZHALONG WETLAND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INTRODUCTI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water are the nu-trients limited in natural wetlands,which seriously in-fluence on the ecosystem production and the biodiver-sity(Mitsch,Grosselin,2000).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cycles have been interrupted b…  相似文献   
98.
基于主体人与地学本体的人-地-GIS关系讨论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人-地-GIS”关系是地理信息科学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传统的人-地-GIS双向联系模型正在向以地学本体为核心的本体中心模型演化。通过主体人与客体人的区分,探讨两者在“人-地-GIS”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人-地、地-GIS与人-GIS的相关关系。通过地学本体与本体论的分析,讨论地学本体与科学本体、哲学本体论之间的关系,分析地学本体与类、元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构建以地学本体为核心的“人-地-GIS”关系新模型,该模型整体上分为认知与再现两部分,由核心的本体模型及人的认知层、GIS的模型层与“地学”现象及其关系层构成。以主体人的认知为主线,讨论该模型中各模块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动态路径行程时间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城市交通路网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动态行程时间预测模型,将总行程时间分为行驶时间和交通延误时间两部分,分别介绍这两部分时间的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一组模拟道路信息和路况信息进行实际预测,对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表明该模型算法简捷实用,预测结果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0.
陈志强  杨伟曹蕾 《福建地理》2006,21(2):95-97,123
ASTER(高级空间热辐射热反射探测仪)是高光谱遥感影像时代到来的标志,与一般遥感影像相比能为对地观测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源。根据福福州市1988年的TM影像和2001年ASTER影像,在NDVI和分形几何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求取两个时期植被斑块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植被景观整体分形维数上升,说明植被斑块空间形态趋向复杂化,稳定性降低,其空间格局变化表现出2种基本规律:一是破碎化,孔隙化,主要发生在城区内部,二是空间萎缩,主要表现在城市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